翁美珍和許多南庄人一樣,求學、工作期間到台北找發展,後來嫁到台中,但每天反而想回南庄,但是回南庄又無謀生的機會,一直到24年前(1984年),把台中的花店頂讓出去,得款28萬元,回到南庄,就用這筆錢,向父親要了塊地,蓋了第一間自己住的房子,然後「循著自己的想法過日子」,蒔花種草。22年前看弟弟與當時的鄉長閒聊,把自己的構想逐漸成形,也就是「綠色山莊」的緣起。
「當時也沒有想過客源在哪裡,也不懂行銷,反正沒有人來,就自己欣賞,發揮自己環境創作的強項,沒想到吸引了媒體的興趣,有了報導,吸引了人潮,當時綠色山莊只有10張桌子,一餐竟要翻3、4次檯子。」翁美珍誤打誤撞,順著自己想法做出了特色。誰也沒想到在沒落的南庄,竟有此室外桃源,在工商業發達的台灣,有一個可以滌淨身心靈的地方,讓許多人趨之若鶩。
在南庄沒落的20年間,自然大地獲得了生機,山林溪流又恢復了自然,滿山油桐,成了後來客家桐花祭的圖騰,又搭上了週休二日的休閒產業順風車,乘勢而上。
翁美珍喜歡園藝,也出國參觀考察,配合自己的想法,和台灣的天然環境,經營出「山芙蓉」這一個獨特的夢幻般的花園,「如果南庒的民宿、餐廳、民家都可以像山芙蓉一樣,南庄會比瑞士更瑞士。」這是翁美珍的願景。
「我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分享生活的態度。」這是翁美珍的核心價值,當然做生意才能維持運作,要在生意中體會生活的樂趣,這才是翁美珍想要的工作,「如果沈淪在數字遊戲中,就會失去很多,而我就生活在『山芙蓉』裡面。」所有的客人看到的是「山芙蓉」花枝招展的一面,看到驚人的花木扶疏景觀,以及無微不至的巧思、巧手在各個角落,而這幾乎都是翁美珍一個人20多年來不停的辛勞的結晶,她要忍受長期的背痛,天災、蟲害的侵襲,更換花草,除蟲、施肥。在浪漫的「山芙蓉」的背後,是農夫的「粒粒皆辛苦」,而翁美珍和人分享的是「山芙蓉」美與浪漫的另一面。
「山芙蓉」創造了休閒咖啡的風潮,有人建議她把這種模式複製出去,但翁美珍認為,能複製的是外表,內在的精神無法複製。近年台灣各式的民宿、休閒咖啡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有些展現的是急功好利、虛矯的一面,而沒有生活的價值與態度,最近不景氣,生意差,就收攤。唯有把生活與生意結合的經營者才能夠渡過這一波不景氣,迎接下一波的景氣。
借鏡南庄觀光產業協會http://www.nanjhuang.org.tw
光靠翁美珍一人之力,不可能改變南庄。南庄觀光產業協會扮演重要的推動平台,有137個店家加入協會,最重要的是他們建立了一股相互觀摹學習的動力,「我們常常會覺得自己的地方沒什麼好看的,想要學什麼,往往急著向外看。其實,在同一個地區,大家遇到的問題跟競爭是一樣的,透過經驗分享,反而更有學習。」
會員們輪流作東,邀請其他會員來坐一坐、聊一聊,把自己遇到的問題說出來,集思廣益,分享成功、失敗的經驗。其中建立自發良性的評鑑機制,將整潔、環境景觀與綠化,住宿設備、安全、服務機能納入評比範圍,讓各店家展開良性競爭。他們共同的目標是:「挑戰瑞士級的觀光產業」。
協會也有去日本考察的經驗,一開始都認為日本的民宿沒什麼,設備也比台灣落後,但仔細觀察、品味,才找到台灣所沒有的文化內涵,以及生活的方式與態度,這成為南庄民宿業者的標竿。
協會利用公部門的資源,與管理顧問公司的協助,透過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找來了10名工作人員的人力,又透過經濟部商業司的「打造魅力商圈專案」、「硬體建置計畫」,使路道指標統一、明確化,有助遊客在山間小路中找到各個店家的所在。南庄客家人居多,也獲得客委會的「文化創意產業輔導」,使南庄開創各種特色商品,形成當地特色的「手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