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一詞源於「御宅族」,原指沉迷而專精某樣事物的人,但台灣新聞媒體創造出「宅男」一詞,意思是窩在家裡的人。在此影響下,宅經濟亦包括了「御宅經濟」(Otaku Economy)的意思。
由於經濟因素等,許多人趨於「居家消費」,選擇進行較低支出的網路交易、線上遊戲,或是租看DVD、漫畫等。在無薪假、失業潮的波瀾下,亦有許多人轉向在家賺錢、網絡創業,省下店面成本,透過網絡行銷、口碑相傳,創造小成本大商機。宅經濟可以包括寫作及多媒體創作的宅創作、攝影和翻譯等宅代工和在家投資和買賣的宅交易等。
但是傳到台灣之後,由於字義上的奧妙,「宅」變成喜歡待在家裡的人,「宅經濟」一詞應運而生。而且透過網路或電話,不管對買家或賣家而言,買賣東西的成本降低,購物選擇性也多。<不管外面刮風下雨,都可以買到你想要的東西>
一、定義
宅經濟,即為以顧客便利性為主,使顧客能在不出門親自取貨或上街至實體店面選購的方式取得商品,並完成交易的產業。目前社會對宅經濟有雙層定義。一為以上所述。二為指專門為動漫迷產生的產業,例如電玩、遊戲角色公仔等等。而在此次對宅經濟之研究中並不討論此種宅經濟。在此先做說明。
二、宅經濟之起源與發展
最早的宅經濟可追溯至1872年,美國的蒙哥馬利百貨公司在芝加哥所創立的「郵購屋」,他們推出商品型錄,在報紙和雜誌上刊登郵購廣告,打出「消除中間人」的口號直接對客戶進行銷售。由於美國本身地廣人稀的地理條件,在都市中的商店只要定期寄出商品型號目錄便可吸引到廣大的鄉村消費群,對商家與消費者都是一種方便的選擇。而郵購的許多特性更是目前宅經濟的優勢,例如:只要消費者不滿意便可退貨、不需投資店面展示商品,也省下了裝修的成本,只需重新印製目錄型號即可。郵購實際上是建立在與消費者的聯繫上,再從消費者的需求中提供更多樣的商品,與實體商店家家專賣的特性有很大的不同,這便是宅經濟的前身。
在台灣,另一個與宅經濟息息相關的區塊便是電視購物。隨著電視第四台的普及,以及電視的隨開隨看的特性,賣家更容易找到特定時段會收看電視的消費族群,再透過電視聲光的強力放送以及主持人滔滔不絕的推銷,消費者很容易動心。除此之外,一般經營電視購物的多半是大公司集團,通常具備良好的售後服務,在交易過程中銀貨兩訖也較有保障,商品品質也有一定的掌握度,這些都是電視購物的優勢,也是宅經濟發展上重要的一格環節。
目前提到宅經濟,最容易讓人聯想到的便是網路購物了。隨著電腦的普及、網路的興起,網路商店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各式各樣的網拍網站也紛紛架設。其中與郵購、電視購物較不同的地方是,要經營一家網路商店可以由個人做起,無需龐大的公司體系。網路的資訊流通便利性更能幫助賣家推銷自己的廠品,不須砸大錢在電視上做廣告,只要架設自己的個人網站,便可自己開業做老闆。而商品資訊更新的即時性高更是一大優勢,讓消費者擁有更多、更快的一手資訊。這些特性使的網路購物能在近年成功崛起,擁有為數驚人的消費族群。
三、網路購物主要消費者群之特性
想要探討網路拍賣為何如此受消費者青睞,除了其自身擁有的條件外,消費者的意願也十分重要。了解消費族群的背景,如此便能刺激消費者意願,也能增加買氣。在面對面銷售的商店中,若要成功的販售商品,可藉著店員的推銷;但若在網路上進行販售,此時要吸引消費者便要先對消費者的消費型態和行為模式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節錄:國立台南女子高級中學 陳怡蒨、吳玠庭 論文報告
維基百科資料